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章(1 / 2)





  明润的笛声绚烂而出,音色欢快飞扬,好似在清溪飞柳下,百花悉悉绽放,莺鸟盈盈而唱,笛声回转江面,与金色的阳光、白色的江浪腾飞而舞,白鹭停歇,大雁痴留,横刮江面的北风仿佛也在一时止歇,于静静的等待中期盼那最后一刹那的璀璨华色。

  商之听着入耳的乐曲,目光慢慢冷如冰封。

  夭绍一曲吹罢,甚觉尽兴,扬眉笑道:“我吹得好听么?”

  商之侧过身,没有答话。

  夭绍也不以为意,用衣袖仔细擦净了玉笛,还至商之面前:“你的笛声我听过,我知道自己吹得不及你。”

  商之将玉笛插入腰间玉带,依然一言不发。

  他突然是这样的冷漠,夭绍难免茫然。眼前的男子冷若冰山,不禁让她无比怀念起邺都城外江边遇到的那个毓尚来,那时的他温文尔雅,似美玉一般的气度翩翩,如何像眼前这人,总是这般地冷若冰霜,叫人手足无措。她轻轻叹息一声,脱下裘氅递入他手中,转身道:“我走了。”

  “明日过了江便入轩辕山脉,晚上会营宿山林中。”商之突然开口,声音异常清冷,似比江风还要寒上三分。

  夭绍脚步一滞,道:“我已听说了行程,那又如何?”

  商之道:“晚上敢溜出营帐么?”

  夭绍微笑:“为何不敢?不过要在天亮前回来。”

  .

  她步履轻快地下了阁楼,回到舱中正厅时,萧少卿正和沐奇坐在窗旁悠然对弈,舜华坐在书案后,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卷书简。厅中静悄悄地,唯有棋子落盘的叮当声,夭绍不欲打扰舜华,亦不想去观摩那二人的棋局,一个人坐到角落,静静煮茶。

  “方才可是郡主吹笛?”沐奇在等候萧少卿落子的空隙,心思稍从纵横莫测的棋局上分了一些,对夭绍笑道,“那曲子极好听,似乎是郡主小时候常吹的。”

  “三叔竟记得?”夭绍微笑。

  “我看未必是曲子好,也未必是吹笛的人技艺了得,”萧少卿话语淡凉,笑道,“而是那支宋玉笛音色无双,不喾被古人称为王乐天下。”

  夭绍冷哼,不轻不重笑了声:“不简单,你竟能听出是宋玉笛。”

  萧少卿将指间黑子掷入棋局,慢慢道:“别忘记我和商之君也曾相处过一段日子,自是耳熟能知。”

  沐奇闻言讶异:“原来小王爷与北朝国卿竟是旧识之交?”

  “算是,”萧少卿声色不动,这才斜眸瞥了眼神色紧张的夭绍,轻敲着棋盘转移开沐奇的注意力,“三叔,该你下了。”

  “是。”沐奇捏起白子,对着棋局不住沉吟。

  方才险些说漏嘴,夭绍自然瞪着萧少卿,眸间满是嗔责之意。萧少卿不慌不忙拢了拢衣襟,懒懒靠向舱壁,修长白皙的手指轻轻按在唇上,对夭绍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夭绍蹙眉,恨恨掉开目光,将暖炉中煮沸的茶汤盛出一盏,递给舜华。

  舱中诸味混杂,窗扇大开透气,只是江风灌入,极是寒冷,舜华捧着书卷的双手也未免被冻得发凉,此刻捧着滚烫的茶盏,才觉稍稍有了丝暖意,思量道:“此去渡江到北朝后,怕该换上裘衣了。”

  “是啊,听说中原地带已入了初冬。姑姑,随驾将士们的冬衣怕是在明日抵岸之前便要发下去。”夭绍随口答话,又给萧少卿和沐奇各送去一盏茶汤,回身坐到舜华身边,看了看她方才读的书,不由兴致勃勃:“北朝重臣的名册。姑姑,我可以看看么?”

  舜华笑道:“你对哪位北朝重臣感兴趣?”

  想必方才自己和萧少卿的小动作全然被她看在了眼中,夭绍只当听不出其中揶揄之意,径自取过书简,垂眸细览。

  “丞相裴行,太傅姚融,大司马慕容虔,尚书令苻景略,当先这几人便是北朝如今皇帝的四位辅臣?”

  舜华颔首:“正是。”

  夭绍对着书简思虑:“听说那裴行可是裴太后的亲兄长。”

  “不错,”舜华注视着她微笑,“你觉出什么问题?”

  “姑姑授夭绍学业时,曾讲北朝受先朝因外戚擅权之祸亡国的教训,定下祖制,新皇登基时,若生母尚在人间,为免母壮子幼之虞,皇帝生母必随先帝陪葬。司马皇族这么做本是要防止外戚掌权,如今的裴太后虽非北朝皇帝的亲生母亲,却仍有太后之尊,为何司马宗室还会挑裴行为首辅之臣?如此一来,裴氏一族身为外戚,在北朝不是可只手遮天?”

  舜华赞许点头:“郡主如今也有自己的见解了。”

  夭绍合起书简道:“我其实对闻喜裴氏一族向来好奇,在十五年前未曾叛变时,裴氏便是东朝权重一时的大族,如今身为逃降之臣,在北朝竟是照样的如日中天,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确实如此,”舜华望着窗外茫茫江色,有些出神,“闻喜裴氏能人辈出,犹其是如今北朝的这位丞相裴行,心思之缜密,谋智之深刻,天下鲜有人能及。”

  “却不知是何等的心思和谋智,能让北朝一贯水火不容的帝权和外戚之权如此平衡?姑姑不妨从十五年的事说起,我也想知道,此番北嫁之后,将要面对的北朝朝臣们都是怎样的人物。”明妤幽凉的声音忽然传来,舱中诸人一惊回头,这才瞧见她不知何时已站在屏风之侧。

  “阿姐。”夭绍和萧少卿同时起身。

  沐奇是外臣家仆,不敢冲撞公主玉颜,施了一礼,便悄然退出厅阁。

  明妤洗净了妆容,一袭绛色丝袍将她的脸色衬得愈发疲惫苍白,纤瘦的身躯倚在屏风上,不堪风吹的柔弱。夭绍忙扶着她躺去软榻上,萧少卿关了窗扇,轻声道:“阿姐怎么不再睡会?头还晕么?”

  “好多了。”

  夭绍坐在榻侧,愧疚不已:“阿姐该不会是被我方才的笛声吵到了?”

  “与你无关,”明妤勉强笑了笑,转眸望着舜华,“姑姑,请说罢。”

  “既是公主问起,我自当如实相禀,”舜华话语温和,一丝不乱道,“十五年前东朝诸族之间形势复杂,裴氏那次北逃,说全然是因为叛心倒也是冤枉,这中间自是有不少利害冲突逼迫的。北上之后,裴氏本也不受北朝以乌桓胡族为首的贵族待见,直到当时的裴氏族长裴道熙将女儿裴媛君送入了宫中为妃,得到了北朝皇帝的喜爱,这才有了些转变。十二年前,北朝先帝去逝时,遗旨裴媛君为太后,因此当时首辅大臣并非裴行。当时留旨的辅臣有五位,首辅大臣是丞相慕容华,其次是太傅姚融、大司马独孤玄度、尚书令苻景略,最后才是这位如今的丞相、当时的御史大夫裴行。”

  明妤道:“那后来为何大变如斯?”

  舜华迟疑了一瞬,轻轻叹息:“这事说来话长,怕是要从十三年前安风津一战说起。”

  此话一落,厅里的三个年轻人俱是神色僵凝。

  舜华道:“现在公主还要听吗?”

  明妤眉宇坚决,微微颔首:“有劳姑姑。”

  “是。十三年前,北朝疆域四面不安,北方有匈奴作乱,南方又与东朝交恶。当时的北朝司徒裴道熙因是自东朝降归北朝的大将,对东朝的军务了如指掌,北朝先帝便派他南下与东朝作战,派大司马独孤玄度北上抗击匈奴。这一战,便从此烽火弥漫,民不聊生……” 念及旧事,舜华亦是感慨万千,身子无力后倒,倚上软垫,双目轻轻阖起。

  “因那年夏季怒江水汛惊人,东朝与北朝战事胶结,长久不分胜负。裴道熙在东朝为大将军时,曾入太子学舍讲解兵法军阵,安风津之战中东朝的元帅郗峤之、副帅萧璋、监军谢攸,此三人俱是裴道熙曾经的授业弟子,师徒相对,其中的煎熬和矛盾可想而知,而两国朝廷唯恐前线有变,一日九发急旨促战。于东朝永贞二年七月初六,怒江水汛稍稍有缓,两军终在安风津兵戈交锋。此战两军势力本相当,因裴道熙忽然失去了北朝的粮草和军备援助,是以苦战十日之后,终在七月十五那夜潮汐大涨的风浪下落入东朝军队的重重包围,北朝军队死不投降,受东朝军队的阻截拦断、火烧战船,因此无法渡江回岸,一战之后,几乎是全军覆没,北朝将领除了三人抓住浮木捡了一命,其余尽数战死。自然,这战死的名单中,也包括裴道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