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788最后的覆灭(1 / 2)





  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站在铜山上,望着台湾海峡翻涌的海水,他督率着水军,发出了进攻台湾的号令!

  这个施琅,不是别人,正是郑成功手下的将领。

  我们说郑成功的时候,自然要肯定他民族英雄的一面,以及为大明王朝的忠贞不二,但是,也要看到他的缺点,那就是气度不够。

  他在面对儿子郑经犯错的时候,暴跳如雷,导致猝死,这也是他气度不够的表现。

  他对施琅,更是展示了他的气度不够。

  公元1651年,施琅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

  施琅对郑成功的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

  郑成功很不高兴,当下削去施琅的兵权,令施琅以闲暇人员返回厦门。

  施琅返回厦门时,遇到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

  守厦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施琅见状,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清军。由于他们勇不可挡,杀死清军主将马得功之弟,马得功也差点被活捉,清军的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

  而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觉得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论功行赏,奖给施琅白银二百两。

  他表面上是赏罚分明,可是,对施琅却怀有戒心,不肯归还他的兵权。

  在施琅看来,自己在总的用兵策略上提的建议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遣回厦门以后又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同清兵作战,满心以为郑成功班师归来将恢复自己的左先锋职务。不料,郑成功回到厦门以后,并不让他官复原职。

  施琅对此大为不满,向郑成功报告自己心灰意懒,想去当和尚,借以探测成功对他的态度。

  郑成功不为所动,叫他另行募兵组建前锋镇。

  施琅见难以挽回,一气之下,剃光头发,不再参见郑成功。

  公元1652年,曾德事件导致施琅与郑成功公开决裂。

  这个曾德,原先是郑芝龙手下,而郑芝龙降清后,曾德就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

  这时,施琅被削去兵权,曾德为求出头之日,利用过去在郑氏家族军队中的关系,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即所谓“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想着接替施琅的位置。

  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来斩首。

  郑成功听闻消息,“驰令勿杀”,然而,施琅悍然不顾,“促令杀之”。

  曾德偷鸡不成蚀把米,凄惨被杀;而施琅擅自杀死曾德的行为,也令郑成功愤怒不已!

  郑成功见施琅违令擅杀郑氏旧将,断定他是反形已露,就在五月二十日密令援剿右镇黄山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显,同时命右先锋黄廷带领兵丁包围施琅住宅,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拘捕。

  施琅被捕后,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掩护和帮助下逃到大陆,投降满清。

  郑成功获悉施琅已经逃入清方管辖区后,怒不可遏,在七月间把施大宣、施显处斩。

  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郑氏为敌了!

  郑成功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在为台湾被攻破埋下祸根,因为施琅是非常了解台湾以及郑成功军队的人,他这样逼得施琅投降满清,正是在为满清送去可以攻打台湾的人才!

  公元1659年,清廷升任施琅为同安总兵。

  公元1662年,施琅被升任为福建水师提督,遣军击败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康熙帝赞同施琅。

  这期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郑经继为延平郡王。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也就是郑克臧岳父,他和冯锡范,也就是郑克塽岳父,这俩人发生内讧。

  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