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章(1 / 2)





  “你说得没错。”长靖的面色渐渐灰败下去,散乱的视线不经意落在桌案上的绯色锦盒,不禁轻笑摇头,蓦地尖声喝道:“毁了它!”

  跟随她身边的侍卫踌躇且不舍:“公主,这可是你千心万苦得来的雪莲。”

  “千心万苦又如何?”长靖望着神色淡然似毫无所动的云憬,阖上双目,声音沙哑得仿佛是被烈风割碎,“这样没心没肺的人我凭什么在意他的死活?”不待侍卫再劝,她一掌挥去,顷刻震碎了整个书案。

  一室静寂,满地狼藉,唯剩几缕余香幽韵,袅袅不绝。

  .

  白看一场热闹,虽被人无端吼了一句闲人,沈伊倒也不以为意,就此满足回府。夜色下的丞相府灯火阑珊,几重楼阙在蒙蒙雨雾中若影若现,沈伊在静寂中踏入后庭,看到小径旁明紫色的寒菊幽然绽放,不觉驻足,摘了两朵。

  “公子总算回来了,相爷有事让你去书房找他。不过你也莫急,因为这已经是两日前的嘱咐了,”小书童祁连百无聊赖地坐在灯下瞌睡,见到沈伊也不欣喜,懒洋洋打个呵欠起身,“公子一身酒气,我去浴池煮香汤,你沐浴后换了衣服,再去见相爷罢。”

  “小小年纪,怎么说话如此老气横秋?”沈伊斜眼,见祁连瘦小的身影离去了,才转身将怀里的两朵寒菊仔细插在花瓶里。

  沐浴后到了西园书房,沈峥正伏案写着奏章,听见门口传来的动静下意识抬头,却见几日不见踪影的沈伊正站在门外,白衫素袍,面无表情。

  沈峥皱眉道:“奇怪了,今夜下雨,你倒记得回来了?没陪着夭绍?”

  “我为何要陪着她?我能陪着她到死么?”沈伊不知哪里来的火气,冷笑驳道。

  沈峥也不生气,悠然道:“你既没陪着夭绍,那这么晚才回府是去哪里了?”

  “我……”沈伊忽然间口干舌燥,唇边再吐不出半个字。

  “去采衣楼了吧?”沈峥却仿佛是洞察一切的了然,放下手中的笔,招了招手,“别站在外面淋雨了,进来罢,我也正有话要与你说。”

  沈伊慢吞吞入屋,在书案一侧坐下。

  沈峥道:“听说你和采衣楼里一个叫铭心的女子关系很是密切?”

  “铭心?”沈伊歪着身子靠上墙壁,修长的手指慢慢敲打膝盖,很是漫不经心的模样,“父亲哪里听说的?”

  “你母亲说的,是太后告诉她的。”

  沈伊敛眸轻笑:“我就知道。”

  “太后又问起你的婚事了,”沈峥容颜一肃,再不见任何温和笑意,冷斥道,“你和别的女子这般不三不四地,那待夭绍又是什么心?”

  “兄妹之心啊,”沈伊微笑道,“我和她从来都是兄妹之情。”

  沈峥却似不太相信:“只是如此?”

  “父亲以为呢?以为我们小时候青梅竹马,长大后就必然会成为夫妻?”沈伊笑声畅快不已,说道,“夭绍其实早和太后表明此事了,不过是太后一厢情愿以为我们还能在一起罢了。”

  沈峥瞧着沈伊玩笑不恭的面容,默然许久,终是叹了口气:“罢了,不管你所言真真假假,这样也好,免得以后你的处境比我现在更加为难,说不定还连累夭绍。”

  沈伊淡淡抿唇,注视着面前慢慢燃烧的烛光,不再言语。

  .

  这一夜的秋雨直下到九月二十二这日,好似是感染到荆州大军凯旋回都的喜讯,天公亦是作美,破晓时分便见晨曦灿烂,绯红朝霞拥着滚圆红日冉冉东升,彻底驱散了笼罩邺都城三天三夜的雨雾。蜿蜒城中的曲水在秋阳下悠悠漾起一湖碎金,一早就随风携飞无数鼎沸喧闹的鼓乐朝贺声。

  东朝卫将军、荆州刺史殷桓率领蜀南一战得胜的将军们巳时驰马入邺都,在朝廷筑于曲水之畔的三剑金台听封受赏。丽阳下的三剑金台辉煌耀眼,黑甲将军执印握剑,于万人的瞩目中更是神光四射。东朝百年来于此金台封赏的大将屈指可数,而先一回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百姓们潮涌曲水两岸恭逢盛事,瞻仰三剑金台上今日这位将军英武的威仪,有年老者在激动之余回忆起十三年前遥远的一幕,青甲修俊的年轻将军迎着旭日的俊朗笑颜依旧清晰在目,矫若游龙的璀璨无限,却终究被巨云沉压天际,一瞬的电光雷霆间,便轰然消散无影。昔日那位东朝大司马的绝世风采,只能叫还记得他的人落得满心悲壮、无尽凄然。

  可记得往事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围观曲水两岸的百姓热情呼唤当今英雄的名字,随着他的一举一动欢喜鼓舞,一时将道路堵塞成灾,朝廷不得不调来护卫京师的广霁营将士入城疏散人潮。而新进位征南大将军、开府、都督荆司雍梁益宁六州诸军事的贺阳侯殷桓,则领着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恩赐,骑着御驾白马,从容不迫地驰入巍峨皇城。

  “这三剑金台的耀眼夺目,受封将军的神武威风,当真是让人羡慕。”采衣楼楼顶高阁,临窗席案边,谢粲趴在栏杆上远眺旌旗映天的宫城,不禁长叹一声。

  “看完封将,你满意了?”夭绍毫不动容坐在对面看着书简,抽空瞥他一眼。

  “满意!”谢粲仍是意犹未尽的兴奋之色,夺过夭绍的书,激动道,“阿姐,想哪日我得胜回朝,在三剑金台迎日封赏,那才不负晋陵谢家男儿的铮铮风骨!”

  “我们谢家素来书香门第,广出名士,倒还不曾有过在金台受封的大将,”夭绍随口道了句,见谢粲瞬间委靡下去的脸色,忍不住抿唇一笑,又道,“不过阿姐今日想,那必是要等七郎为晋陵儿郎正名!”

  “阿姐,你觉得我行?”谢粲在夭绍的鼓励下欢喜无限,额角的凤凰仿佛也浸透了万千豪情,勃然展翅,振振欲飞。

  “你自然行,”夭绍声音清朗,没有一丝犹豫,“不过光想不做不行,改日请阿公让你入军磨砺一番,将军的神辉是浴血拼杀得来的,就怕阿公会舍不得,你自己又吃不了苦头。”

  “谁说我吃不了苦?”谢粲受激,意气风发地反诘。

  “七郎的功勋,阿姐会拭目以待,”夭绍赞许颔首,又望去曲水那侧早已冷清无人的三剑金台,叹息道,“其实今日这区区景象又算得了什么?十三年前郗伯父自安风津大战回城,陛下圣驾率领群臣远去黑石关迎接,并亲自在三剑金台拜郗伯父为东朝大司马、大将军王。而邺都百姓朝风露宿,夹道欢迎至城外三十余里,声势隆重,民间沸腾,那才是真正百年难得一遇的盛事。”

  十三年前,自己才刚出世,自无缘得见郗伯父的神采,谢粲心中可惜,眯着眼望向高空,此时碧霞如洗,秋日灿烂,透过九霄云雾他却似乎看到了久远的旌旗槊刀,那是如此地排山倒海、压人心魄,不由喃喃道:“既是如此的功臣良将,为何八年前……”

  “七郎!”夭绍一声轻喝。

  “是,阿姐,我险些说错话了。”谢粲回过神,忙吐了吐舌。

  夭绍起身道:“我们出门这么久,也该回府了。”她拨开席侧珠帘,一瘸一拐地挪步而出。连日阴雨,虽有熠红绫,腿骨间的疼痛还是未曾尽消,谢粲见状忙上前将她扶住,两人到了木梯旁正要下楼时,却望见楼下一层几张相连的席上锦衣高冠,谈笑风生,却是北朝的使臣们。

  “看来北朝人虽自命骁勇善战,却还是挺在意我东朝将军的,特定来看殷桓回城呢。”谢粲得意,在夭绍耳边悄悄说。

  夭绍望着凭窗而坐、戴着银色面具的黑袍男子,失了会神,才抬手将帷帽戴上,低下头道:“我们下楼罢。”

  “嗯。”

  谢粲扶着夭绍走下木梯,赵王司马徽不经意看过来,怔了一瞬微笑举盏,高声道:“明嘉郡主,东阳侯,有缘相逢不妨一聚。”

  谢粲还未回答,已有北朝使臣注意到夭绍艰难的步伐,“咦”了一声,惋惜摇头:“原来东朝的这位小郡主却是个瘸子。”

  “什么瘸子?说谁是瘸子?”谢粲闻言大怒,衣袖一扬寒光出鞘,锋利的剑尖直指那位出言不逊的使臣,冷冷道,“收回你的话,道歉!”